• 资助育人深度融合 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资助育人深度融合 推进长效机制建设我校首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本报讯 2018年,我校荣获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单位案例典型”称号。日前,由我校学工部申报的《“学思激励计划”资助长效机制建设》项目成功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2016年6月,为将“扶贫”同“扶智”、“扶志”紧密结合,我校结合家庭经济困难生实际需求启动“学思激励计划”,以“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去终身发展机会”为目标,以保障型资助为基础,以发展型资助为导向,按照自主申请、困难优先、择优录取原则,在经济资助、能力培养、学业提升等方面给予“按需施助”,逐步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深度融合。  “学思激励计划”实施期间,在经济资助方面,发放学校助学金共146.5万元,资助学生734人。在学业帮扶方面,围绕考级考证开展学业辅导16期54场,参与学生2100余人次;在就业援助方面,实施“双困毕业生职业能力提升训练计划”;此外,还开展了少数民族学生职业训练班,技能培训5期22场,受益学生280余人次。在文化教育方面,首创民族文化社,吸纳优秀学子154人,组建民族舞蹈团,组织440余名新生看上海;此外,组织困难生参加国家艺术节等高雅艺术活动,提升人文素养。在精英培育方面,推出“精英培育项目”,2018年暑假,选拔了11名优秀困难学子赴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短期访学。  作为高校慈善志愿者联队队长单位,2016年牵头开展了全市高校《慈善法》知识竞赛;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合作开展首届上海高校慈善志愿者助医培训。  2017年面向全市高校慈善志愿者主办“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人文素质养成”主题系列培训。  首期“学思激励计划”从六大方面入手,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四维一体、有效融合,全力打造“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在上海高校“青春助我圆梦”主题征文活动多项活动中,多位学子斩获殊荣,我校频频荣获“优秀组织奖”。  2017年,我校作为全市高校唯一代表受邀在上海市资助工作会议交流资助育人工作经验;并应邀参加第十三届新解放教育讲坛,作为高校唯一代表介绍了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学工部)

  • 一项目获“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二等奖

    一项目获“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二等奖   本报讯 2018年12月20日,2018年“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表彰大会在上海市政协江海厅举行。经单位申请,区县科委、经信委、行业协会的推荐、项目组答辩、专家评选及奖励委员会审定,我校信机学院龙艳花老师与云知声(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联盟计划项目《多种混合语音识别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喜获二等奖,这是我校获此奖项的最好成绩。上海市十届政协主席蒋以任、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张喆人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为获奖者颁奖。  该项目结题后的2017年就实现了超过2000万元的服务产值。另外发表论文9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两项,软件著作权3项。“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面向上海市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产学研合作的优秀项目,是目前上海市针对产学研合作设立的唯一奖项,也是上海市产学研界的年度荣誉奖。(科技处)

  • 我校获批立项的上海绿色能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启动

    我校获批立项的上海绿色能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启动   本报讯 2018年12月27日,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上海绿色能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召开建设启动会。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申报的“上海绿色能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校第二个获批立项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年上海市科委共批准42个项目列入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立项计划。  研究中心成立后,将整合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有关科研骨干力量,联合中国石化上海高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开展面向绿色能源化工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我校物理学师范生首次全国最高水平赛事获奖

    我校物理学师范生首次全国最高水平赛事获奖   本报讯 2018年12月25日至28日,在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与东芝公司主办、浙江省教育厅协办“第九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我校数理学院物理学(师范)16级徐田敏同学喜获物理组三等奖,这是我校物理学师范生在全国最高水平赛事上首次获奖。  本次物理学(师范)专业“零”的突破,展现了我校在物理师范本科生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有效的进步,提升了我校在同类师范院校中的知名度,也奠定了我校物理师范专业参加师范专业的二级认证工作的基础。此次“零”突破,也是学校教务处、数理学院领导以及物理系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冯杰教授、郭长江副教授以及相关指导老师等对成果的培育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徐田敏同学在2018年11月由全国高等物理教育研究会主办的第六届“华夏杯”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暨物理教育研究论坛即获得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而且被推荐为“大赛优质课”展示,这也是我校在华夏杯赛事上的首次突破。(教务处 数理学院)

  • 后勤2018年学生餐饮工作获表彰

    后勤2018年学生餐饮工作获表彰   本报讯 日前,在上海高校学生餐饮工作会议上,上海师范大学新玉兰食堂荣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高校餐饮保障荣誉集体”称号,姜顺兴、杨建男荣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高校餐饮保障荣誉个人”称号;学校荣获“2018年度上海高校团体采购先进单位”称号,徐铁肩荣获2018年度“上海高校后勤团体采购先进个人”称号。(后勤服务中心)

  • 2018年度校友工作总结会召开

    2018年度校友工作总结会召开   本报讯 2018年12月27日,校友工作总结会在外宾楼101举行。副校长、校友会副会长蒋明军出席并讲话。  校友会秘书长陈晓虹总结了2018年度校友会工作,并对2019年工作进行展望。  数理学院、商学院作了学院校友工作总结交流发言。会议对2018年度各学院校友及所在企业的捐赠情况等作了介绍。(校友会)

  • 校基金会理事会举行三届二次会议

    校基金会理事会举行三届二次会议   本报讯 12月23日,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外宾楼101会议室举行。校党委书记、基金会理事长滕建勇出席并讲话。理事会成员以及监事出席。  会上,滕建勇向新一届监事会成员颁发了聘书。基金会秘书长陈晓虹汇报了基金会工作。基金会相关人员就基金会2018年度财务报告作了汇报。会议通过了基金会《2018年度(1—11月)工作报告》、《2018年度(1—11月)财务报告》、《章程修订》、《大额支出项目及使用》、理事成员变更、设立监事会等6项审议事项。  理事会后,第一届监事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杨维琴为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监事会监事长。(校基金会)

  • 助力学生参赛 提升创新能力

    助力学生参赛 提升创新能力□李传江(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大学生科技竞赛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可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兴趣和潜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精神。  近年,我指导我校学生参加了数项科技竞赛,并分别取得全国“华为杯”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二等奖等不俗成绩。作为参赛团队的指导老师,我的心得是:  考量参赛作品选题的重要性发明创造的选题,要着重考虑市场需求和新技术运用,特别是交叉学科知识与技术的应用。好的选题应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如我校获得第十三届“华为杯”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的参赛项目是“手功能智能康复训练系统”。该项目不仅是传统运动控制与先进人机接口控制技术的有机结合,而且融入了互联网+的概念,为我国每年数百万中风患者康复训练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如何确定这个选题的呢?我们实验室在肌电假肢手方面做了四五年的研究,也开发出了样机,但假肢手的市场需求量较少,在指导学生开选题会的时候我建议大家结合我们实验室现有基础和实验条件,找市场需求量更大更紧迫的产品,同时让团队成员都去医疗器械博览会参观,关注展会上展出的有关上肢和手功能康复的产品实物或图片,回来之后大家开头脑风暴,最终确定了这个选题。  在选题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文献查阅、市场调研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指导老师发挥引导作用,把握课题的方向是否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明确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科技竞赛是以学生为主体,指导老师以竞赛为载体,推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开展项目研发提供平台和条件。笔者参加工作15年来,指导学生大创项目和学科竞赛近50项,作为指导老师,虽然参与项目研究中具体问题的指导越来越少,但是获得的成绩却越来越多,尤其是2018年我们课题组的研究生获得研电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是我们学校在本年度研究生创新实践系统8个赛事中唯一一项一等奖,创造了我校此类赛事的最好成绩。  在这个竞赛中,我的主要作用是提要求、给场所、给经费、听汇报,具体怎么做,让学生自己发挥创造力,尽量不去过多干涉。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我们不仅做出了性价比高的实际作品,而且最后的效果非常好,实物演示效果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和一些投资人的关注,还以此申请了专利,发表了SCI三区论文。  指导老师创建学科竞赛平台,不参与具体研究过程、具体问题的指导,给指导老师留出了更多的时间,便于带领更多的团队开展研究。我们课题组本科生和研究生近三年获得了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分赛区三等奖以上奖励10余项,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分赛区三等奖以上奖励近20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和三等奖10余项。  科技竞赛也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测评。我校在这些科技竞赛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人才培养任重道远,永无止境,我们应以学校一流本科建设为契机,加强电气信息类专业建设,为卓越人才的培养贡献心智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