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比较文学学科之缘

□陈秋峰

期次:第447期       查看:58


  比较文学在我国发端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改革开放的80年代得以复兴。笔者自毕业后便留校从事文艺学教学,后自学外语在80年代初翻译比较文学相关论著,并于1983年在中文系开设比较文学选修课程,将自己翻译、编纂出版的《文学序说》《比较文学理论辑要》作为参考教材。其间,我还与杨国华老师合作翻译出版了《比较文学概论》《文艺学概论》和《戏剧概论》,弥补了自上世纪30年代傅东华先生所译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和鲁迅先生所译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以来,半个多世纪里比较文学领域里的译著缺失,在文艺学术理论界激起较大反响。
  当时选修比较文学课程的学生较多,每学期有一二百人。1987年,学校开始招收相关专业研究生。同年初夏,笔者应邀和北大杨周翰先生赴日参加为期半个月的国际比较文学研讨会暨日本比较文学学会年会,其间还在东京大学、东京女子大学和京都大学发言座谈。会议之暇,笔者有幸见到《戏剧概论》作者河竹登志夫。先生一见到他论著的中译本,兴奋地说:“太好了!拙著曾被译为英文、德文,被译成中文还是头一回,大有梦所不及之感。”翌年春,熊本大学金原理先生应邀来校讲授比较文学,笔者在东一教室做随堂翻译。1988、1990年,笔者又先后两次到香港中文大学与同行进行合作研究。在职期间,笔者曾任中国比较文学协会理事、《比较文学》杂志编委、《中外比较文学通讯》主编。
  在朱雯先生的支持和指导下,我校中文系的比较文学研究和教学从未间断过,在国内学界颇具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孙景尧成了该学科的领军人物,为我校比较文学学科开创了新局面,迈上了新高度。
  《戏剧概论》于2018年10月再版。应出版社之邀,笔者为再版本撰写了译后记。该书在“出版后记”中写道:“全书纵横古今,兼顾东西,是一本比较学角度的综合类戏剧史论。1983年国内曾出版了中文版,从此成为专业戏剧院校的经典教材,同时深受广大戏剧爱好者的欢迎,可惜不久便已绝版。而今,时隔35年,本书仍是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及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近年,我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全国重点学科,获得长足发展,在学界产生良好影响,笔者作为该学科的老教师,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