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的“大师楼”——东部小红楼

□陆建非 尹玲玲

期次:第416期       查看:94

  在徐汇校区东部大草坪的北面,茂密的梧桐树荫下,静静地矗立着一幢略显陈旧的二层楼房,师大人亲切地称她为“小红楼”。这栋建于1953年的小楼,由同济大学设计院黄毓麟先生设计,上海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承建。混合结构,总建筑面积为1378平方米。当时的总造价为18万元。
  “小红楼”的设计呈不对称布局。外墙采用清水红砖,最初上层为浅黄色水泥粉刷;坡形屋顶显得些许古朴,长长的走廊连接主楼和副楼,屋内还有西洋风格的壁炉,整幢楼宇简洁、精巧、实用,在总体呈现现代建筑风格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
  “小红楼”初建时为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办公楼和图书馆,据说二楼东侧的那个大房间便是时任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的办公室。贺绿汀先生1954年-1958年间的代表作有,齐唱《歌唱宪法》,合唱《节日的队伍》《中印友好歌》《不渡黄河誓不休》,独唱《牧歌》《丰收》等。
  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迁入汾阳路现址后,“小红楼”便划归上海师范学院,成为中文系与历史系的办公楼。一楼是历史系的办公室、教研室和资料室,二楼是中文系的办公室和教研室;资料室则在副楼内。
  几十年来,“小红楼”聚集了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的大师级教授,如翻译家朱雯、诗人任钧、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马茂元、中国诗词名家胡云翼、历史学家程应镠、宋史研究专家张家驹、近代史专家魏建猷、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专家朱延辉、世界史才女徐元麟等等。这些学者的渊博学识和治学风格,给历届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1956年的上海师院历史系,俨然是北京名校的校友会。张家驹是燕京大学历史系31级学生,程应镠是燕京大学历史系35级学生,魏建猷30年代初曾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数年。徐元麟是清华大学历史系33级学生,她是安徽省的会考状元、名气很响的才女,朱延辉是清华大学历史系34级学生;来历史系客串的徐孝通则是清华大学哲学系35级学生、金岳霖先生弟子……1950年代中期,故宫博物院的沈从文先生受好友程应镠先生之托为上海师院历史系代购一批文物,沈先生在当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精挑细拣了官窑瓷器数十件,还有青铜器、玉器、书画、唐卡、钱币等,甚至捐赠了他自己珍藏的乾隆宫纸与数种丝织物。1957年,历史系文物陈列室正式建成,沈从文应邀来我校对文物陈列室与文物管理员作具体指导。这批文物成为我校最基本的文物珍品,后来的博物馆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其藏品迄今仍是上海高校中最多最好的。
  从老照片可知,1990年代中文、历史相关专业尚未搬迁前的小红楼前停放着不少自行车,说明那时自行车是老师们的主要代步工具。2000年,学校在“小红楼”东面建造新的文科大楼,原副楼和走廊被拆除。2001年,上海师资培训中心迁入“小红楼”。2006年,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学校对这幢楼进行大规模整修,前后投入130多万元,较完整地保持了该楼原来的结构和风貌。
  小红楼的新主人———上海师资培训中心由三家机构整合而成。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创建于1983年,是教育部接受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资助的中德教师培训合作项目执行单位,直属市教育局(现市教委)领导,是全市普教系统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市级培训机构。1996年,原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并入上海师资培训中心。该校的前身是日本占领时期西侨女童学校设立的欧美侨民集中营所在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此创办上海私立幼稚师范学校并亲任校长。解放初,上海市教育局将该校更名为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由刘佛年担任校长。2001年,“一师”在愚园路460号的校舍被改造成市教委办公地点。但三年后(2004年)又被市政府收掉,变成了市西中学。2004年,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与上师大原有的上海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在“小红楼”合署办公,除了原先的职能之外,还承担本市部分高校新教师职后培训任务。撤、并、合之后的上海师培中心实际上来自三个群体(教委的师培中心、第一师范学校、我校的师培中心),两种体制(师大编制+教委编制),纵横交叉,学缘繁杂,时有动荡,格局混沌。
  上海师培中心最具成效的合作伙伴就是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笔者曾造访过位于慕尼黑的总部,它是德国基督教社会联盟所属的具有政治性质的日常机构。1979年该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正式建立往来关系,是德国“四大”基金会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的基金会。迁移师大校园前,教委领导仔细考察了一番,最终选定坐落在满目青翠之中的东部“小红楼”。德国专家对“小红楼”赞赏有加:结构简约,南北通风,环境优雅,听得见鸟叫,树比房高,放眼便是一片生机盎然的大草坪。三任德国专家海因里希、凱夫拉、邵贝德在“小红楼”201室办公(位于原贺绿汀办公室上面),说是感觉如同在德国一样。记得海因里希的儿子娶了同济大学德语专业的中国学生为妻,而他本人则于2001年与我校外语系毕业的女学生喜结良缘,一时传为佳话。
  长期以来,上海师培中心还致力于支持边远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众多各级领导和老师也是借助“赛德尔”通道走近德意志民族以及她的立国之本“二元制教育”。
  2015年,新的变革再次出现,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回归市教委直接领导,挥别度过15年光阴的“小红楼”,迁址隔壁附中,同时名称也更改为“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多了个“市”字,耐人寻味)。
  “小红楼”依旧不亢不卑,静如处子。昔日,人来客往;如今,人去楼空,略显冷清凋敝之感。这幢在师大历史上占有重要一席的老楼房行将重新梳妆打扮。它的下一位主人会是谁呢?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