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之爱

□沈芸

期次:第415期       查看:32

  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一书中描写过一个男孩与小表妹的相处之道。“8岁的杰米是我的小邻居,从他那里我学到一个很不错的游戏。杰米的小表妹每次找他玩时,他都会带她去对面的公园荡秋千。他站在表妹前面给她推秋千,等到秋千荡回来时,他都会站在一个定点上,让她的脚几乎就碰到他的胸前。这时候,他会夸张地往后跌倒,假装跟她生气。他会站起来说:‘你最好别再那样做了!’表妹会开心得大笑起来,而杰米则会耐心地同她反复玩这个游戏。”科恩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个游戏的各种深层意义,比如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建立联结的方式、让年幼者扮演更强势的角色能帮她建立自信、以假装跌倒充满欢笑的方式释放学步孩童对走路的恐惧感等等。接下来,这位心理学家说:“杰米的例子里,他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加入年幼孩子的世界。他先是把自我的身份降低了,妹妹认为怎么玩最有趣,自己就怎么玩。”
  很多年前,我也见证过一个类似的场景,至今难忘。那是一个中午,我和候诊的人们坐在医院冰凉的椅子上,焦灼地等待着下午的开诊。突然,从二楼传来清脆的声音:“小鸡小鸡唧唧,小鸭小鸭嘎嘎……宝宝宝宝,你看妈妈,哈哈哈,来,预备齐!”这个充满热情和鼓励的话音落下,一个幼嫩的声音无比欢乐地开始了跟读。我和许多人忍不住抬头望过去,隐约看见楼上的走廊里,一个妈妈弯着腰,俯下身子,像个幼儿园儿童一样手舞足蹈,带着她的小孩以非常夸张的姿势比划着各种动物造型。他们的世界,和周边这个沉闷甚至有些凝重的世界,仿佛隔绝了。那时的我还二十岁刚出头,尚不能理解这场景的动人之处。
  实际上,那简直就是一个图景式的隐喻。因为爱,俯下身体,还有姿态、身份和心理。而这种爱,不只发生在与孩子游戏、赠与孩子欢乐的时候,也发生在和他们冲突对立的艰难时刻。
  成年人接受的训练是用语言和逻辑解决问题,而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尤其是3岁以前,情感的、非语言的、经验化的右脑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容易被强烈的情绪所控制。当孩子愤怒抓狂的时候,成年人最徒劳的反应是急切地用“讲道理”的方式和儿童的思维较劲。研究大脑的美国学者丹尼尔·西格尔说:“合乎逻辑的左脑式反应会撞在孩子右脑抵制性的砖墙上,并在母子之间拉开一道鸿沟。”当孩子的右脑情绪剧烈波动、缺乏左脑逻辑平衡的时候,如果父母采取左脑式回应,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理解他或者不关心他的感受。这时候,早已习惯以讲求逻辑和实效为生存准则的成年人,若俯下身子倾听并关注孩子的感受,承认孩子强烈的感情,就能感同身受地实现与孩子右脑的联结。在这个俯身的时刻,父母体会到孩子的感受,孩子真切地体验到父母的关爱与理解。
  因为爱而俯身,因为俯身而给予了对方更高质量的爱。我相信,这种降低姿态、融入对方心灵的爱,不仅发生在亲子之间,更广泛地存在于爱情、友情中,此时的俯身之爱同样让人心醉。
  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上,爱的种类也很多元。提升自己、成就自己的仰望之爱,或者居高临下救赎式的爱各有迷人之处。然而,无论一段情感的肇始是什么、目的地是何方,只要是真爱,必然会在途中遇见这温暖的俯身之爱。因为它的本质,就是无条件的接纳和尊重。所以,如果某一天,当你发现自己开始想抛却各种内在外在的制高点,心甘情愿地退回到某处以求和一个人同步联结的时候,那就请珍惜地俯身爱,好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