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宜“接地气”

□许凯凯(教育学院)

期次:第415期       查看:38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在700万以上,加上海归学生和待业往届毕业生,未来将有1000万人竞争有限就业岗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中“慢就业”、“待定族”现象也越加突出,几乎每年毕业季都会被学生调侃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国内外经济增速趋缓导致的就业需求总量减少以及供需结构性矛盾固然是重要因素,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也警示我们及时总结和反思当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
  作为毕业班的就业专项辅导员,我们在与准毕业生谈话中发现,大学生在自身就业观念上一旦走入误区,不仅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挫折,还对他们学习与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为此衍生出许多心理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主要存在以下误区:一、“一劳永逸”:企望职业规划能够一蹴而就,第一份工作就能达到理想状态;二、“暂时过渡”:不综合自身的性格特点、优缺点以及兴趣,盲目找个单位混口饭吃;三、“过分攀比”:沉浸在校园期间取得的荣誉与成绩,理所当然认为需要找到比身边同学更好的工作;四、“执意倾向”:认为自身价值只能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定的行业、一定的企业才能得以很好实现。
  上述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误区也说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多向性和不稳定性,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以此为导向,建议学生进行调适,从而规避就业误区,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
  一、认清形势,客观务实。面对当下的就业大环境,职业理想不应该成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托词借口,当我们不能在“兴趣”中找寻工作的时候,就必须学会在工作中寻找“兴趣”。通俗地讲,“面子”与“肚子”不能兼顾,只能先解决“肚子”问题后考虑“面子”问题。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需持务实和客观的态度,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再事业。
  二、结合实际,合理规划。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根据自身性格、特点、习惯、兴趣、爱好提前对未来职业进行规划,并在找工作阶段,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进行适应和调整,“磨刀不误砍材工”,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制定一个更长远、更明晰的职业规划,不宜急于求成。
  三、准确定位,把握机会。大学毕业生需转变盲目攀高的观念,准确找到定位,明白用人单位的取材标准。求职过程中所提要求适当,不宜好高骛远,时刻保持平常心和谦虚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机会,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四、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大学毕业生要放眼全局,分析各方利弊因素,根据自身实际灵活就业,而不是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地域、行业或企业,应及时转变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积极拓宽就业领域,敢于面向实践、面向基层寻找就业机会与岗位,在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
  面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充分理解毕业生就业时的担心与焦虑,也应该给予“待定族”、“慢就业”大学生更多的宽容。与此同时,社会和学校也需要提供大学生发展成长的空间与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就业观的引导。当代大学毕业生更应主动走出就业误区,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积极的就业态度,深刻认识到毕业就业才是真正走向独立的开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自身的能力和社会实际需求出发,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制定更“接地气”的就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切忌眼高手低。在机遇来临之前,大学生不应只局限于眼前的苟且,要用自己的能力寻求职业的诗和远方。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