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喋不休”的温暖——记教育学院卢盛华老师

期次:第415期       查看:40




  原来,对一个人的想法,在初见时便有了定数。
  这是第一次坐在卢盛华老师的《西方心理学史》课堂里。他携着看上去颇有岁月感的公文包,稳健地走上讲台,摘下帽子轻放于旁,从包里拿出课本和一本侧插着一支笔的深色厚笔记本,又拿出一个白色的小时钟摆在桌上,正了正衣冠,开始上课。他就是我们的专业课老师——卢盛华老师。
(一)
时至今日,我已想不起他说的第一句话,可是却深刻地记得他说:“如果你们觉得我讲的什么地方有不对,欢迎大家指正,我们一起来讨论。”听罢这句话,我忽然一下觉得这位原本看上去有些遥远的学者、师者与我们其实并不远,他并不高大的身材更让我觉得真切、亲近。上课的时候,他源源不断地传递着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包括了他自己延伸的感悟。大概是他的普通话稍带乡音的缘故,让第一次上课的我们还不大适应。于是,这堂课里出现了几段这样的对话:
  “大家能理解吗?”
  “可以……但是……那个……斯微是什么?”
  老师转身在黑板写下两个字。于是同学们恍然大悟:“哦!思维!”
  每每遇上这种时刻,他仍是一脸温和,然后低头向近处的同学询问正确的读音,自己轻声来回说上几遍,接着对大家说:“我那时候条件不如现在,普通话学得不好请大家多体谅,我也学习,我们一起讨论,一起学习。”
  上第一堂课那天,正是气温骤降的日子,我们的课又排在晚上,快临近下课时,只见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纸巾,稍稍背过身去擦拭鼻子。一边回身一边说:“真是不好意思啊。这两天我感冒了,弄得很不体面。”说着他走上讲台眯起眼睛看了看时钟,抬头对大家说:“好了,今天时间也差不多了,大家都早点回去。你们一定要多穿点衣服,我看有的同学穿得很少啊,千万不要感冒了!”
  这是一堂令我记忆深刻的课,因为这堂课上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课本知识,还第一次感受到了卢老师的“唠叨”。记忆里这堂课似乎卢老师始终在“喋喋不休”。卢老师的“唠叨”也从这节课一直延续至今,这慈爱而严谨的“唠叨”,已经成了卢老师的代名词。
(二)
除去这段来来回回好几遍让我们多穿衣服的叮嘱,课堂中他至少提起三次关于手机的使用问题。每次开始这个话题的开篇一定是:“你们不要嫌我啰嗦,但是手机这个问题我还是要说一下……”
  作为现代学生,手机自然是不离手的。就这等自然而然之事,却是卢老师“唠叨”的大事。卢老师曾说:“诸位啊,你们觉得天天手机不离身,在电脑游戏上花费那么多时间,到底收益多少?想想很可怕的,不是卢老师在吓唬你们!这些东西在每时每刻地侵占大家的时间,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被浪费了!”这话初听起来有些让人不以为然,且略显刺耳,但是一抬头,看着略微沉吟的卢老师,看着他微皱的眉头,看着他凝重的嘴角,那一刻,我竟然不自觉地放下了手机。卢老师追求精神的宁静和丰富,过于嘈杂的信息会扰乱一个人的内心,这宛若隐士的修身方式透露出些许哲人的气质,由内而外散发的韵味,犹如一坛醉人的美酒,让人心向往之。
(三)
如你所想,读书当然也是卢老师“唠叨”的另一件大事了。卢老师给我们上课,课中多番旁征博引,更少不了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记得有一次卢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写一篇谈谈自己除了专业课以外所读之书。这对在大学期间并非十分精进学业的我来说,颇有难处。此时越发觉察卢老师唠叨的“厌烦”。但卢老师看到我们面有难色仍不为所动,苦口婆心劝说我们,更时常提到国外著名大学的学生培养之道。他相信我们,肯定我们的潜能,并认为我们和这些优秀学生的差距其实很多只是习惯问题。虽然我们知道自己并非都是天赋异禀,但是卢老师的“恩威并重”着实让我们十分受用。大家纷纷尝试走出第一步,选择有深度的合适书目,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每每在路上碰到卢老师,都不免要回答“你最近读了什么书”的问题,初时,没什么体会,可渐渐的,竟然发现可以和卢老师分享的内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有一次,看到卢老师会心的微笑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不仅我个人,同学们也都变得有话可说,日常生活的话题似乎不只是应付学业这般疲惫而草率,我们也可以探讨一些深刻的道理并享受其中。
  回忆卢老师的种种“唠叨”,不胜枚举。他一直在说话,讲课、讲道理。作为老师,他用专业素养让我信服;作为长者,他用再三叮嘱让我懂事;作为朋友,他用谦逊温和让我钦慕。此时窗外细雨蒙蒙,我默然体味,内心不免升腾起别样的暖意,方才品尝出这坛佳酿的原味——是那儒雅真挚的赤子情怀,是那亦师亦友的长者慈心。
(陶婧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