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上海迈向全球城市提供有益良策

专家学者齐聚我校研讨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

期次:第388期       查看:38

  本报讯 6月4日,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上海师范大学分会在我校主办了“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城市的重要标杆”研讨会。我校外国语学院、城市发展研究院、海外孔子学院,以及上海大学、中国日报21世纪教育传媒、英孚教育集团、荷兰皇家跨文化研究院、上海市川沙中学等单位的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提高城市的整体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就此议题为政府管理和规划部门建言献策。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上海分会会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上海师大分会会长陆建非教授以《上海建设全球城市视域下的公共空间规范重塑》为题作了主题发言。
  曾在日本留学多年、并在日本孔子学院任中方院长的施永达教授以《东京城市文化现象对我们的启示》为题,畅谈了日本东京、大阪等城市文化对这些大都市发展的影响。荷兰皇家跨文化研究院中国总代表邓文东博士作了《全球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阿姆斯特丹与上海》的主题发言。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庄恩平教授以《全球城市软实力———跨文化思维与能力》为题,从跨文化思维视角提出与分析我国正面临的跨文化挑战。上海市川沙中学校长陈忠新老师以《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为题,以川沙中学为例,总结了学校在培训学生国际交往的必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举措。我校外国语学院戴晓东博士在题为《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视角和实践导向》的发言中指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跨文化交际需要海纳百川、多元包容。英孚教育集团青少年部总经理兼副总裁白皎宇在研讨会上指出:没有上海的英语基础,就不会有上海过去30年的全球化经济发展进程和未来成为国际金融、经济、文化中心的显著地位。我校旅游学院的冯翔博士将上海的旅游服务和国际旅游服务作了充分的对比分析,指出上海旅游供给与国际游客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来自《中国日报》21世纪教育传媒的刘辉老师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角度,提出上海各中小学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多语种学习机会。曾经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的汪腊萍老师从她所工作的哥伦比亚市为视角,从市政层面的多元文化服务,到大学、中小学的多元文化教育,展现了美国一个10万人口左右的中小型城市在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和服务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陆建非在总结发言中谈道,此次研讨会较以往的研讨内容和视角有三个明显的转变:一是从个体(如留学生、旅游者、移民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加强转变为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设,并将它作为全球城市的重要标杆;二是从以前较多地论及语言的交际转变为更多地关注非言语的交际,如公共空间的行为文化、域外者集中的社区管理、都市跨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跨文化沟通顺畅愉悦的旅游产品的设计、城市跨文化识别体系的完善、年轻市民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训、倡导多语种的国际语言环境等;三是更多的演讲者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视角转变为对上海未来30年将成为新崛起的全球城市宏大愿景的展望。因此大家的建言献策更显“顶天立地”,“天”即全球的视野、“地”就是上海的实际。
  (欧美同学会上海师大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