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术热情 经典相伴成长

人文与传播学院社会工作读书会倍受师生嘉许

期次:第383期       查看:35




  一群学生与指导教师聚集一堂,进行《乡村工业化中的组织变迁》第三章读书分享与讨论……这是人文与传播学院社会工作读书会于4月10日开展活动时的一个场景。
  人文与传播学院社会工作读书会成立至今,本科生在指导教师冯猛带领下,坚持每周开展读书活动。在实践与摸索中,读书会不断凝练与发展,形成了鲜明特色。阅读、思考、探究、共享,学生获益良多,开启了心智,点燃了学术热情。读书会在师生中影响渐广,获得了褒奖。
  
以学术经典为导向
在学院领导的鼓励支持下,2013年9月社会学系倡议在本科生中组织读书会。读书会以“让读书回归纯粹,让思想开启青春”为宗旨,由青年教师冯猛担任指导老师,每周开展活动。每次两小时的活动,师生们总是意犹未尽。
  两年来,师生在读书会一起阅读、交流、分享、提高,读者作者见面交流互动,读书活动特色初显。冯猛介绍说,读书会结合专业实际,以学术经典为导向,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初始阶段,学生的阅读面较为宽泛,文学、历史等都有涉猎。2014年下半年始,读书会有了新变化,“定向”以阅读经典著作为主,老师推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国家的视角》、《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等经典著作,读书会成员共同一章一章研读,聚焦现实关注中国发展,展开讨论,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定期举办“读者作者见面会”等主题活动,邀请名家来校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思维碰撞,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学生们聆听作者内心更深刻的见解,畅谈研读时最触动心弦的感受,在多维对话中汲取学术创新的智慧,得到心灵的滋养,获得成长的力量。
  “读书会成立伊始选出了会长、副会长,读书会的组织工作都由学生团队完成”。学生李江说,读书会让我们有了用武之地,我们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学生沙思文说,冯老师全程参与读书会活动,每次亲临指导阅读,引导大家围绕话题讨论,激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学习用专业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阅读与探究,也使她萌发了今后从事学术研究的念头,考研成了她的新选择。
  如今,以读书会为轴心已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学生学术共同体,参与活动和长期受训使学生们受益匪浅。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范围,增加阅读容量。在没有读书会之前,学生读的最多的是教材,课外书也以文学作品为主。
  有了读书会,学生开始接触社会学专业文献、了解社会学的研究特性,并逐渐培养起学术兴趣。教师启迪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社会学注重通过变量之间的关联分析认识社会现象,阐明社会发展之道理。但这种能力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读书会恰恰发挥了这个功能,在课堂之外形成了对学生研究性思维的规律训练。通过读书会这一平台,促进学生掌握组织活动的技能,培养他们深度阅读、口头表达、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力助推了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
  
以学术兴趣为动力
为展示读书成果,激发读书热情,助燃学术兴趣,社会学系举办社会学读书报告评优大赛。2014年末,社会工作专业2012级、2013级的11名本科生入围大赛,比赛邀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杂志社等单位专家担任评委,参赛学生现场报告撰写学术书评内容,通过PPT展示和口头介绍自己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感受,评委当场评分。整个过程精彩纷呈,参赛者的表现获得评委们的交口称赞。值得一提的是,入围的学生均为读书会的主要成员。“我们在读书和书评过程中略胜一筹的思考分析能力得益于在读书会的有效训练”。获奖学生如是说。
  参加读书会,书香浸淫,观点分享,思维碰撞,心得交流,成果展示,使学生们产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们感受到在坚持参加读书活动后,他们每次完成小论文时行文逻辑显得更为严谨和符合专业规范;运用专业语言表达更准确;有了一定的名著经典阅读积累后,思考问题的视角更独特和深入;阅读经典成为了一种专业习惯。
  李江坦言:“若没有读书会,我不会逼自己去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样艰涩难懂的专业书籍,也就不会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而去思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阅读名著、聚会讨论、观点碰撞,让我学会以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萌发了学术研究的兴趣。读书会让我的生活更充实”。
  读名著经典,传承优秀文化,汲取学术精华,是素质拓展、专业提升的重要途径,有益于育德、励志、启智、精进。强化本科生课外阅读,培养学术兴趣,读书会倍受师生嘉许。
(本报记者 韦苇)